土大黃
【藥材名稱】土大黃【拼音名稱】tudahuang
【別名】吐血草、箭頭草(汪連仕《采藥書》),救命王(《慈航活人書》),金不換(《綱目拾遺》),紅筋大黃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野蒿荬(《中醫(yī)藥實驗研究》),廣角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鐵蒲扇、大暈藥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,包金蓮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,血當(dāng)歸、癬藥、土三七、蘿卜奇、止血草(《湖南藥物志》),化血蓮(《江西草藥》)。
【科屬】為蓼科植物土大黃的根。
【產(chǎn)地】產(chǎn)于江蘇、江西、湖南等地。
【性味】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辛、苦,涼。歸肺、脾、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主治】清熱解毒,止血,祛瘀,通便,殺蟲。用于肺膿瘍,肺結(jié)核咯血,衄血,流行性乙型腦炎,急、慢性肝炎,便秘;外用治跌打損傷,燒燙傷,癰癤腫毒,流行性腮腺炎,疥瘡,濕疹,皮炎。
【中成藥】共有 14 種中成藥使用土大黃: 止血片 鱉甲消痔膠囊 療痔膠囊 痔痛安搽劑 清火養(yǎng)元膠囊 膚痔清軟膏 清火養(yǎng)元片 益肝解毒茶 止血膠囊 黃萱益肝散等。
【附方】
1、治癆傷吐血:金不換鮮根連葉七錢至一兩,百合三錢,冰糖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中醫(yī)藥實驗研究》)
2、治咳嗽吐血,跌打受傷吐血:金不換五至七錢,和精豬肉切細(xì),做成肉餅,隔水蒸熟食之。(《中醫(yī)藥實驗研究》)
3、治肺癰:金不換草根一兩,搗汁酒煎服三次,(《百草鏡》)
4、治腮腺炎:鮮土大黃根、鮮天葵根各適量,酒糟少許,搗爛外敷。(《江西草藥》)
5、治皮炎,濕疹:土大黃適量,煎水洗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6、治癬癩:土大黃根以石灰水浸二小時,用醋磨搽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7、治腫毒初起:金不換草,根葉不拘,五錢。搗碎,陳酒煎服。(《百草鏡》)
8、治腳腫爛及小兒清水瘡:土大黃根搗爛敷患處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9、治大便秘結(jié):土大黃根一至五錢,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10、治湯火傷:土大黃根適量,研末。麻油調(diào)敷傷處。(《江西草藥》)
【用法用量】
內(nèi)服:煎湯,10~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磨汁涂。
【采收加工】
9~10月采挖其根,除去泥土及雜質(zhì),洗凈切片,晾干或鮮用。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、化學(xué)成份:土大黃根及根莖含結(jié)合及游離的大黃素、大黃素甲醚、大黃酚衍生物其總量為1.14%,其中結(jié)合型0.87%,游離型0.27%,還含有酸模素及大量鞣質(zhì)。根中還含6-O-丙二?;?β-甲基-D-吡喃葡萄糖甙及阿斯考巴拉酸。
2、藥理作用:煎劑可使小鼠凝血時間顯著縮短(毛細(xì)管法),應(yīng)用肝素使凝血時間延長后,再用煎劑仍可使其縮短。小鼠靜脈注射依文氏藍(lán),再于局部皮下注射組織胺,則于注射組織胺之局部不久出現(xiàn)藍(lán)暈,如預(yù)先腹腔注射煎劑則可阻斷或推遲藍(lán)暈的發(fā)生,說明它能使毛細(xì)血管收縮,通透性降低。蟾蜍全身血管灌流試驗,表明它可使血營收縮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
多年生草本,高1米左右。根肥厚而大,黃色。莖直立,紫綠色?;~具長柄;葉片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15~25厘米,寬6~16厘米,先端鈍,基部圓形或心形,全緣,背面有明顯的疣狀凸起,莖生葉卵狀披針形,互生,莖上部葉漸小,變?yōu)榘~,葉脈紅色;托葉膜質(zhì)。夏季開淡綠色小花,由葉腋抽出花軸,輪生多數(shù)小花,排列成大形圓錐花序。花被6片,雄蕊6,雌蕊子房1室,頂端有3花柱,柱頭毛狀。瘦果卵形,有3棱,茶褐色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于山腳、路邊、田野;亦有栽培。分布于山東、江蘇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及廣東等省。
【性狀】
1、性狀鑒別:根莖粗短,直徑約3cm,有少數(shù)分枝,頂端有莖基與葉基殘余呈棕色鱗片狀及須毛纖維狀,有的具側(cè)芽及須狀根,并有少數(shù)橫紋。根粗長圓錐形,長約17cm,直徑達(dá)1.8cm,表面棕色至棕褐色,上段具橫紋,其下具多數(shù)縱皺紋,散有橫長皮孔樣疤痕及點狀須根痕。質(zhì)硬,斷面黃色,可見棕色形成層環(huán)及放射狀紋理。氣微,味稍苦。
2、顯微鑒別:根橫切面:木栓層薄。皮層為薄壁組織,有的薄壁細(xì)胞含有草酸鈣簇晶,直徑50-60μm。韌皮部細(xì)胞壓縮。形成層環(huán)明顯。木質(zhì)部導(dǎo)管單個散在或數(shù)個成群,呈徑向排列。無髓。本品薄壁細(xì)胞含淀粉粒,類梭形、類球形,長徑5-32μm。根莖中央有髓部。
土大黃圖片
中藥-土大黃
土大黃原植物
藥材-土大黃
土大黃